虚无缥缈的企业文化,如何落地?,智轩咨询官网,管理培训咨询,培训课程定制,企业管理培训,企业内训公司,企业培训公司,上海培训公司 
全国服务热线: 400-833-9096
客服经理专线:0512-67581189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智轩分享
虚无缥缈的企业文化,如何落地?
发布日期:2017-08-14


说起企业文化建设这件事,很多人都觉得这东西很虚。企业嘛,赚钱才是硬道理,搞什么文化嘛。就算去问HR,HR也会说,我们做了很多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工作啊,比如编写了员工手册,建了文化墙,美化了办公环境,每年都有员工关怀和集体活动,还表彰优秀员工,有各种节日福利、员工月度生日会……


这些算企业文化建设吗?不用怀疑,这些都有必要。


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。



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

  

一个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总是带着企业发展的历史痕迹。国企的企业文化一般会与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相关联,并且带有一定的国家使命;外企则会在其母体的企业文化背景下,结合本土化的要求而建设符合自身需要的企业文化,那些无法本土化的外企,多半也活不好;至于私企,则更多地带有创建者或者创建团队中主导者的个人色彩。



那么,在我国改革进入2.0时代背景下,企业文化建设该怎么做呢?


  

与企业战略相匹配

  

企业战略是面向未来的,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面向未来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使命、任务、价值观的体现,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观。价值观需要与企业战略匹配,而不是由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或者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好恶来决定。

  

企业战略是在市场环境中不断变化的,那么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。企业战略的调整幅度,规定着企业文化的调整幅度。


为年轻人所认同

  

企业文化能否为年轻人认同和接受,是企业能否吸引足够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基础。都说员工是为公司而来,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自然会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。

  

赢得年轻人就是赢得未来。现在是90后崭露头角的时代,他们更强调自我实现,而不是无私奉献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企业文化必须进行调整。



有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


原来那种科层式的组织,内部等级分明,信息流通不畅等弊端逐渐显现出来,越来越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的需要。扁平化、网络化的组织越来越显示出活力。这种组织架构与企业文化中尊重个性、激发个人活力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是相匹配的。

  

与之相应地,薪酬架构、绩效体系、员工评价体系都要做出改变。


企业文化建设要耐心细致

  

企业文化需要渗透到每个细节,不仅体现在规章制度、工作标准和规范这些硬性规定的执行上,还要体现在日常交往、待人接物、仪容仪表、办公室环境等软文化中。在企业中倡导什么,反对什么,都需要细致地工作。运动式的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带来形式主义的东西。

  

企业文化建设虽然不如招聘、绩效这类工作那么容易出效果,但却是这些工作的基础,是整个企业的灵魂。


只说不做是“上墙文化”

  

我们观察一个企业的文化,不要去看他们的《员工手册》上怎么写,也不用去看他们的企业形象宣传片怎么讲,更不用去理会他们贴得满墙的标语怎么说。真正的企业文化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中。那么,怎样去判断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不是落到实处了呢?

  

先看企业的最高领导怎么做

  

企业最高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和准则,差不多能代表企业里70%的企业文化内容。这也是我们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的原因。

  

如果没有机会接触公司的最高领导,就要从员工的精神状态去分析。好的企业文化会让员工展现出健康的精神面貌,坏的企业文化会让员工充满恹气。

  

当然,现在职场上也充满了演技派,能强颜欢笑的人还是不少的,特别是面对客户的时候。这时只能从他们的行事风格和行为规则上去判断了。行事风格和行为规则一般会受到利益的驱使,也有的是企业内部规则的规定。这些规则背后都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,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,总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在指导其所有的行为。

  

企业文化靠最高领导者身体力行

  

管理者经常会抱怨员工这个,员工那个,但是却很少从自身去反省员工为什么会变成这样。


企业文化就是看领导怎么做,嘴上说了一千遍要诚信,但只要一次说谎,所有的努力都白费。口头上总是说对待员工以人为本,只要有一次员工离职没给足离职补偿金,所有的语言都变得苍白无力。

  

先从企业文化上找原因

  

企业发展不好,一般都是管理上出了问题,而管理问题最根本的是企业文化问题。


举个例子:


员工完不成工作任务,企业是粗暴地将其开除,还是帮助员工分析原因、提高技能、改善绩效?


前者看似快速有效,其实这种处理方式却是成本最高、风险最大、效率最低、效果最差的。两种处理方式所体现的企业文化也耐人寻味。


学标杆不可东施效颦

  

现在,介绍各种标杆企业文化的培训班层出不穷。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淮北则为枳。不了解这些标杆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或者演进的企业背景、外部环境、企业战略和成长历程,而直接模仿人家的企业文化,最终很可能是东施效颦。

  

所有被作为标杆的企业,绝大多数是大型企业集团。这些企业集团为了克服管理体系中的一些弊病和缺陷,提出了基于自身特点的改革思路和措施,并取得了成功。


只要是 “组织”,必然会有管理。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组织绩效。企业文化也是为提高组织绩效服务的。Google的企业文化被视作最宽松、最人性的文化,几乎突破了所有传统管理理论的边界。但是,Google真的就不再追求组织绩效了吗?看看他们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了。Google看似没有管理的管理模式,实际上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绩效的改善。


理解了这些,我们再来看如何学习这些标杆企业。那就是必须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,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,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而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他人现成的模式和经验。

  

企业不是新理念的实验室,文化理念不是越“先进”越好。我们只需要选取最适合自己的,至于那些最时髦的东西,先看看自己是否有实施这些东西的条件和基础,除非是真的适合自己,否则在运用时还是谨慎为好。




企业内训: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